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融合教育具有促进儿童的个性化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促进儿童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促进儿童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促进儿童价值的实现等方面。一、融合教育促进儿童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个体的主体意识可以看成是人对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无论是对于普通儿童还是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融合教育的过程都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是激发并张扬人的主体意识的过程。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都通过接受教育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智力水平、潜能限度,以便能适应客观世界变变革客观世界。很多特殊儿童在刚开始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特殊性,认为自己与普通儿童是一样的,随着教育的深入与社会经验的丰富,特殊儿童逐渐接受自身的特殊性,并根据自己的特殊性来发展自己。二、融合教育促进儿童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个体的特征就是个体的差异性,主要是指人的兴趣、爱好、智能结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心理特征。融合教育促进儿童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主要通过不同的教育内容与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实现。融合教育过程可能要求对教育的内容、教学的方法进行变革以更好地适应所有具有个体特征的儿童的需求,所以在国外主要采取缩小班级规模、增加辅导教师等方式,改变过去仅仅从医学的角度来给儿童贴标签以让儿童到隔离的特殊教育场所接受教育的做法,尊重个体的差异,实现儿童个体特征的独特展现。儿童的独特特征突出表现在专业或职业特征上,例如,听觉障碍儿童很多利用视觉上的优势从事服装设计,视觉障碍儿童很多利用触觉上的优势从事按摩,等等。三、融合教育促进儿童的个体价值的实现儿童的个体价值是针对人对社会的贡献与作用而言的。每名儿童如何展现其人生的价值归根结底通过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来衡量。融合教育可以把特殊儿童从可能的生产力状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将特殊儿童培养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不但可以使他们自食其力,而且可以使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融合教育中的教师是怎样的存在?
教师教学应一只眼晴看书,一只眼晴看人。看书则需要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看人则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身上的人文性,促进素质教育的提升。
融合教育的利与弊?
融合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的不断推广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有特特儿童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让人欢喜的,这有助于特殊儿童学习如何社交,如何理解规则,如何遵守规则,如何融入集体,但是对于很多普通家庭的家长而言这又多了一份担心,对于普通学校的老师而言这更是一个挑战。但这更是一个人从隔离逐步走向融合的过程。融合教育之路还很长,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还很多1、整个社会群体不够了解不够重视特殊儿童整个群体,这就导致学校不够重视,即使有学校愿意发展融合教育,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匹配。学校的不了解、不重视、没资源是很大的一个问题。2、普通儿童家长排斥特殊儿童,这并不是说歧视,更多的是怕特殊儿童在班级中会分掉老师的注意,会影响班级秩序,会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所以普通儿童家长们不接受。3、学校老师们不愿意接受特殊儿童的一个理由是怕不好带,因为学校老师大都没有接受过特教培训,不了解特殊儿童的情况,一旦发生问题无法应对。4、特殊儿童本身可能无法适应普校的环境。
产教融合难落地的原因?
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产教对接阶段,职业院校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供需双方没什么合作;产教协同阶段,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产教共生阶段,产教同步规划,校企全方位合作共赢。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正在向产教共生阶段迈进,但也面临多种困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加快这一进程予以有力支撑。一是政策保障不够。因刚性不足、实施细则缺位,已有产教融合支持政策落地难;二是协同推进不力。教育、发改、经信、人社等部门缺乏有效协同,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的合力尚未形成,多方资源调动难;三是校企合作机制不优。已有产教融合平台如职教集团等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障碍重重,教师因参与校企合作难以取得应有报酬而动力不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