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委员会党组在文章中指出,新时期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深刻而复杂的形势变化,“婴儿老龄化”将成为人口负增长下的常态。
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随着长期积累的人口负增长潜力进一步释放,总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二是生育水平继续下降。近年来,总出生率已降至1.3以下。低生育率已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均衡发展的主要风险。
第三,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预计2035年左右将进入人口严重老龄化阶段。
第四,家庭小型化。2020年,平均家庭规模比2010年减少0.48户,养老金和养老金功能减弱。
第五,区域不平衡、部分区域生态系统脆弱、资源短缺、人口与发展矛盾依然突出。
文章强调,“考虑到上述趋势,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任务更重、更高、更困难,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近年来,生育率的概念普遍转向降低生育率,成为更好的父母。根据国家卫生委员会2021的调查,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持续下降,计划生育平均人数为1.64人,低于2017年的1.76人和2019年的1.73人,生育主体“90后”和“00后”仅为1.54人和1.48人。由于经济负担沉重等原因,对未护理的孩子和女性的职业发展的担心成为生育的主要障碍。
此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生育率为1.3,处于较低水平。在国际上,总出生率约1.5被认为是“高度敏感的警戒线”。如果低于1.5,就有可能陷入“低生育率陷阱”。
在2021年7月国家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委员会副主任俞学军表示,2021年上半年出生监测显示,今年出生人口和出生水平仍呈下降趋势。同时,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
[今日快讯]
今后也将继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三孩生育政策和相关措施的实施,旨在防止出生人口进一步下降,促进适当生育水平的实现,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对于三儿政策实施后人口增长是否显著,俞学军回答,人口再生产不同于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生育决定因素十分复杂,涉及多方面。短期内,希望释放生育潜力,缓解出生人口减少的趋势。从长远来看,这取决于积极的生育支持措施能否很好地结合,以及它们是否真正得到实施。这需要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支持,共同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1c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