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说,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正确,如果能走新路,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解读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引领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实践证明,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推进人口大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大规模城市化推动了数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劳动生产率更高的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平均每年增加一千六百多万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3.1%。 城镇化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社会结构深刻变革。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率上升到2021年的64.7%,城镇常住人口总量超过9亿人,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实现共同富裕,要求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为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发展为民发展为民,发展成果为民共享,城镇化成果为全民共享,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统筹城乡注重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放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2012—2021年,我国年均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881下降到2.51,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日益缩小,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
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的必然选择。 我国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改善。 城市是文化的承载者,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一个城市生命的组成部分。 新型城镇化注重文化传承,根据区域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倡导形态多样性,防范千城,发展具有历史记忆文化文脉地域风貌民族特征的美丽城镇,形成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历史文化传承,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重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以珍惜自身生命的方式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善待城市中的古建筑,改造提升老城区,保护和保存历史遗迹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保护历史文化底蕴,把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记历史记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时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处理好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考虑规模经济效益,还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统筹城市布局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自然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经济和人口承受能力,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集聚。 10年来,绿色城市坚韧城市低碳城市的建设有效减少了能源资源消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大大增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最普遍的民生福祉; “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9个城市群支撑我国70%以上人口,贡献率超过80%的GDP,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不同,我国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当前,百年变局世纪瘟疫叠加,世界正进入新一轮动荡转型时期。 我们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作为自身力量的基点,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市化。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有明显差距,城镇化动力依然强劲,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蕴含巨大的内需潜力和强大的发展动能。 另一方面,城镇化带动数亿农民现代化,将推动城镇消费群体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房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形成越来越强大的国内市场优势。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成为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集聚的重要平台,对加快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我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持续促进全球发展繁荣。
目前,在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工业化居于主导地位,作为发展动力的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作为发展基础的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城市化是载体和平台,是拓展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继续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