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最近一周都看了《约翰逊下台》《安倍遇刺》《斯里兰卡内乱》《法德领导人陷入丑闻》。
一周之内,这么多国家陷入动荡,这在过去几十年里绝对罕见。大家都觉得这一周“够长看了”。
今天的意大利,虽然影响力不如二战三大轴心国之一,但却是G7国家之一,是欧盟法国德国之外的第三大经济体。
今年以来,俄罗斯战乱不断,德国开始扩军,英国首相下台,日本前首相遇刺,美国几十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叠加。
这是一百年前的“世界形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
部分阈值匹配。我们真的离世界大战很近了吗?
第一,意大利为什么不能拉长?
这一周的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G7有毒!
本周,加拿大和美国分别公布了特鲁多和拜登的支持率。
特鲁多在加拿大的支持率降至38%,加拿大媒体判断其“迟早要下台”。
拜登在美国的支持率降至33%,创下有统计以来美国总统最低支持率的新纪录。
有人说这两位领导抖!
但是对比一下,这两个人是七国中最好的,但是支持率低,还算稳定。
半个月前在德国参加G7峰会的七国领导人。
岸田文雄虽然没事,但是刺杀安倍晋三就相当于刺杀了日本政坛的一个兄弟。
时任英国首相约翰逊“集体被迫辞职”。
德拉吉辞职在中国没有“面子”,连热搜都没有。估计意大利总统“拒绝了他的辞职”,安排他下周在国会演讲,看他能否维持“执政联盟的多数支持”。
虽然意大利总统没有接受他的辞呈,得到了“一周缓刑”,但我认为意大利的这一轮政治动荡是不可避免的。
德拉吉任欧洲央行行长期间,欧债危机全面爆发,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成为欧洲度过债务危机的重要帮助。
八年来,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和投资快速增长,欧洲央行行长也成为了能上中国财经头条的欧洲领导人。
德拉吉这次辞职是因为他最新的“经济救助计划”被五星运动党认为不够充分,拒绝再次支持他。
没有五星运动党的支持,德拉吉干脆选择了“无视”。
虽然意大利总统拒绝了他的辞呈,但他要求下周向国会发表演讲以“挽救它”。
第二,各种力量都在争取“复制二战门槛”
自今年俄乌冲突以来,不少网友盘点了这一年发生的国际大事。
如果去掉事件发生的年份,把这些国际事件放在一起,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很多事件高度一致。
当时“俄罗斯开战,英国首相下台,德国扩军,日本前首相遇刺,美国加深经济危机”是在世界迅速向“二战”演变的背景下发生的。
很多人对比各种门槛后发现,现在与二战初期不同的是“闪电战波兰”。
但最近几天,无论是乌克兰还是美国,包括波兰自己,都在“死亡边缘”挣扎。
上个月,波兰官员公开向西方喊话,称乌克兰的“两个西方国家”在二战前是波兰领土。
几乎与此同时,普京签署法令,将乌东“民众入俄”的低门槛扩大到乌克兰全境。
在泽连斯基加快向波兰倒卖乌克兰利益的同时,俄罗斯已经将乌克兰人民视为潜在的“本国国民”。
所以下一步,一旦俄罗斯结束乌克兰东部战场,未来很有可能会挺进乌克兰西部,俄罗斯和波兰之间会发生战争。
波兰是北约成员国,所以一旦后期俄罗斯和波兰在乌克兰西部开战,这样的战争当然会把美国和北约都牵扯进来。
这时候,“闪电战”的门槛破了
几个月来,有识之士看到,波兰在俄乌冲突中“过于热情和傲慢”,与俄罗斯的“核心利益冲突”越来越大。
然而,美国和一些北约国家并没有约束波兰,而是为波兰“打气”,强调北约的支撑作用,“拱火”闪过波兰的门槛,加速完成。
第三,世界大战真的近了吗?
有网友将二战前的世界大事与当今许多国家的变化进行对比,得出“世界大战又在逼近”的结论。
这个推理很“新颖”,但我有不同的视角。
首先,“第四次世界大战”临近。
一场世界大战的特征不仅仅是多少人参战,多少新式武器亮相,多少人死亡。
我认为世界大战最重要的特征是世界地理格局的改变,世界顶级国家的全球利益和资源的重新分配。
从这个角度看,二战结束后美苏开始的“冷战”,无论从军事冲突还是战争伤亡来看,都“不像世界大战”。
但“冷战的结果”是苏联分崩离析,苏联为与北约抗衡而组建的军事联盟华约正式消亡。
华约消亡后,一些华约成员国成为北约东扩的新成员。
所以,美国和北约成功分裂苏联消灭华约的“冷战”,从战后全球地理和政治格局的变化来看,绝对可以维持“第三次世界大战”,只是战争的风格从“热战”变成了“遏制与绞杀的冷战”。
了解了美苏冷战堪比第三次世界大战几十年后,大家就明白为什么最近一轮中美博弈中反复提到“避免新冷战”和“不打算发动新冷战”这两个词了。
美国一旦纠集西方盟友,正式开始与中国俄罗斯伊拉克等国的“新冷战”,就开始了“第四次新世界大战”。
但是,历史是相似的,但不是“绝对相同的循环”。刻舟求剑是历史教条主义。
今年的世界格局和二战前有很多相似之处。
美日欧都在重蹈百年前的覆辙。
但今年也与一百多年前有很大不同。
战争临近,我们不惧怕战争,也成为全球和平的基石和希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