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适应食品结构变化的多渠道开发草原资源
草地是潜力很大的粮食生产预备基地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基地。我国天然草原面积近60亿亩,全国草地面积近40亿亩,其中天然牧草地约32亿亩,人工草地870万亩。草原是“天然大粮仓”,全方位、多渠道开发草原食品资源,大力推动现代草业发展,实现“草藏粮”,不仅可以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同时也可以促进生态安全、社会安全、民族安全。
我国草原上约有1.5万种植物,其中6700多种牧草不仅为放牧家畜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其中还有小麦、小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的近缘种,可以为作物品种改良提供重要的种质资源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我国草原上有250多种放牧家畜,其中有蒙古牛、滩羊、大通牦牛、猩猩羊等特有或优良畜种,为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保障居民肉蛋奶需求及食品营养结构改善发挥基础作用。
从世界农业发展经验来看,现代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模式是草地约占农田的25%,草地畜牧业产值约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50%,这应该是我国大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草地是潜力巨大的食品生产后备基地。我国草地面积大、类型多、生产潜力巨大,据测算,我国天然草原每百亩生产力为11.5公斤肉、24公斤奶和3.5公斤毛,合计折合31.4个畜产品单位,仅相当于美国的1/15、澳大利亚的1/3。
[财经消息]
发达国家草地经营管理实践表明,将退化天然草地改建为高产人工草地,可大大提高草地生产潜力。从上世纪初开始,英国、法国和新西兰将全国一半以上的天然草地改建为人工草地,每百亩草地的生产水平分别达到1900、3900和1500个畜产品单位。我国开展的实验实践表明,对退化草地或天然草原采取围栏封育、补播改良、施肥浇水、人工种草等恢复建设措施,可大大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通过合理利用和科学养畜百亩草地生产力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值一般为投入的4倍。与以种子生产为主的耕地农业相比,草地农业以营养体生产为主,全株可收获利用,转化利用效率高。按食品当量或蛋白质当量计算,单位面积优质牧草的价值比粮食作物更为同等。“高产优质人工草地+高效肉牛、奶牛生产”是欧美、新西兰等发达国家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业,这也应成为我国草地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牧草业是保障我国食品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粮食安全,特别是饲料粮的安全取决于自身而不是国际市场。粮食安全的“双循环”,实际上就是妥善处理好国内外两个体系,根据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动态,实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分别统计居民粮食和牲畜饲料粮,据此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耕地农业体系逐步转变为粮草兼顾的草地农业体系,发展现代草业,促进粮食供应国内国际双重循环。
大力推进现代草业发展,实现“以草藏粮”、“以草为粮”、“科技兴草”
我国耕地农业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但保障粮食安全仅靠耕地农业是无法实现的,必须通过向60亿亩草原寻求粮食,大力推动现代草业发展,实现“以草藏粮”、“以草为粮”、“科技兴草”。
一是加强草原保护和修复,促进草原合理利用,提高草原生态承载能力,改善草原生态状况,加快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模式,显著提高草原产能,使每百亩草地达到100个畜产品单位以上,高产、通过优质草畜产品的质量提升和效益提升,提升“草藏粮”潜力。
二是统筹推进天然草原利用和人工植草,在现有耕地、果园间隙地、四边地等8000万亩饲草种植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潜在的饲草种植地,同时在2亿亩水热条件较好的草原地区通过人工改良,进行种植,并实施割草利用扩大优质饲草供应,满足未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对优质饲料的需求,确保我国牛羊肉和奶供应率达到85%左右和70%以上,实现“以草为粮”。
三是进一步扩大草原和草业科技投入,加强草原保护修复、草地改良、放牧管理、牧草培育、高产栽培、草制品加工等方面的科技研发,改变我国草原和草业科技力量不强、科技创新不足、科技贡献率低的现状,改变产、搭建学、研、紧密结合的草原与草业创新科技平台,加强草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示范、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支持能力,实现“科技兴草”。
1c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