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2019.9.104版
用一台缝纫机做的“时尚”
“现在的女人太幸福了,换了一天穿,跑了五个人,看起来像30岁。”长春市同志街7.8购物广场老板娘说。“我小时候几乎没穿什么新衣服,都是捡大哥哥或姐姐穿小衣服穿的。”现在五十多岁的人,大多都有过这个老板娘的经历。
洛美住在这样的家庭里,一家五口,姐妹三口。当时,洛美很羡慕同学和邻居家的孩子。因为她是家里的老板,总是穿着新衣服,不用捡别人的衣服。
罗梅记忆犹新,但那时候平时很少穿新衣服,过年能穿新衣服也是孩子们盼望过年的一大原因。“我不记得看到那个孩子穿着现成的衣服,是他母亲自己做的。”到了年前,是母亲最忙的时候。晚饭后收拾完毕,母亲开始为孩子们做衣服。她把新买的干净布铺在床上,把小旧衣服往上推,放大裁剪。大多数情况下,母亲可以买一块布做两块,通过设置裁剪可以节省布料。接下来妈妈只要有一点时间就会坐在缝纫机前面。孩子们每天乖乖地帮忙做家务,给妈妈腾出时间。年前的一个月,姐妹俩经常在母亲踩缝纫机的声音中睡觉…。
做好的衣服不能马上穿在身上。你要过年才能穿。妈妈特意把衣服放大,袖子、裤子、腿都搭起来,领子放在裤子里,孩子长得很快,可以穿很多年。过年了,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是新衣服,是最幸福的事。
20世纪70年代,军服成为老百姓推崇的绝好服装。
那时妹妹捡姐姐的小衣服,是很正常的事。一件衣服新时候穿大了,几个月后穿小了,老二时的领子磨破了。妈妈取下领子翻过来,用缝纫机绑好,和新领子一样,老二继续穿。
旧毛衣在棉袄中一般作为衬衫穿,新衣服留着夏天的单品穿,孩子们非常珍惜。
那时,孩子们的棉袄裤套裤衫裤帽手套都出自母亲的巧手,缝纫机汗马功劳。
20世纪80年代初,长春女市民的典型服饰。
最引以为傲、引以为傲的是,自从上了初中,妈妈就把她当时的结婚礼服,完全翻拍了奶奶送我的墨绿色呢绒上衣,拆开成一片,再也没有毛了,已经把闪着光的外面翻过来,用缝纫机重新缝制。高级的新衣服诞生了。当时的那种西式风格,很多学生不知道毛是什么吗……。
老裁缝的无奈和喜悦
今年60岁的老裁缝金明霞进军裁缝行业已有30多年。从20多岁开始,她就在家里为邻居做衣服。当时,握着剪刀、踩着缝纫机的缝纫在技术上是相当高的工作。能掌握这样的技术,当时意味着可以养家糊口,全家“衣食无忧”。
[今日新闻网]
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已经展示了时尚。
那时,金明霞年轻,人勤奋聪明好学,靠缝纫机熨尺子和淀粉,穿针引线,风吹出水,远近闻名。
“最忙的时候是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经济上有些好转,服装禁忌也刚刚打破,开始追求时尚,开始追求自己的个性。”。金明霞说,80年代还几乎没有服装店,大人物的衣服几乎都是在裁缝店做的。为了满足大家对服装风格的追求,金明霞买了很多服装裁剪的书,让顾客选择风格。打开
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春一家的兄弟姐妹穿着自己擅长的衣服拍照。
当时,裁缝店在自己家里专门工作,连幌贴的字都没有挂,这是口碑。这样下去连工作都做不了,基本上顾客都会把布料送来,量一下尺,等40天左右才能取衣服,赶上换季和年节菜,一般要等两个月。
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的服装已经很流行了。
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服装随着经济的发展又发生了变化,一些顾客去裁缝店直接想要什么款式,什么样的西装想要双排扣的那个,裙子想要8块瓦的那个,裤子想要9分的喇叭,更具特点这些做得很好。
进入2000年,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服装店开始像雨后春笋,买布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金明霞闲下来,悠闲的时候带着徒弟。如今,她的徒弟在长春卓展后面开了一家高档的私人定制服装店。
金明霞坦言,几乎每十年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过去裁缝做衣服很简单,男女老少的款式基本一致,现在裁缝变得困难了,做的人也少了。”。金明霞说,现在她自己也不做衣服了,商场、超市的服装店随处可见,还可以通过网购淘宝,既时尚又省事。但自己依然舍不得这份心情,不能失去这项技术。即使邻居买了新衣服裁剪裤脚,改造床单枕套,把孩子的书包换成拉链,她还是会做的。那台“上海牌”旧缝纫机依然“咯噔”“咯噔”地响。
20世纪90年代初,衣服染上了颜色。
爱美之心大为满足
今年54岁的徐丽艳出生于四平市梨树县。由于家里条件不好,三个孩子上学,衣食只能勉强维持,更不用说穿新衣服了。而且是家里最小的,徐丽艳几乎没穿什么新衣服。“我记得自己穿的是最单调的黑白蓝灰色这个颜色,都是我妈妈自己缝的或者哥哥姐姐的亲戚朋友没穿的,袖子裤子腿短了就一个接一个折,破了就补,连袜子都是补丁,而且以前买布不用布票。”所以现在不是买想买的东西。那时候吃饱暖和就好了,没人在意设计的颜色。“
在母亲的影响下,徐丽艳的针线活也很好,初中的时候可以自己做简单的缝合,大学的时候还和同学一起找相关书籍自学服装设计裁剪。当时并没有自己做衣服的条件,但是徐丽艳和同学画了各种各样的画,互相设计着各种各样的衣服。
说起自己以前穿的衣服,徐丽艳只想到了简单这两个字的总结。“就冬天吧,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羽绒服、对襟毛衣等,以前真的是一条大棉袄双棉裤,用毛衣毛线编织的纯色基本风格。”。
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解放,服装设计多样化。当时的徐丽艳参加工作不到几年,手头不宽裕,再加上商场的服装设计也不多,很难选择合身且性价高的。正好那时的邻居是和她同龄的裁缝,徐丽艳自己设计了很多衣服,让邻居做。
如今,各大商场服装琳琅满目,各种款式、材质应有尽有,徐丽艳觉得自己的爱美之心大为满足。现在除了选择设计的颜色,材质也是她特别重视的。“买连衣裙围巾桑蚕丝质感好,买大衣毛衣和围巾需要买羊毛含量高的保暖,毛衣喜欢买模特儿的,比较柔软舒适……”说到自己选衣服的标准,徐丽艳很有心得。
不仅如此,徐丽艳还学习网购,在网上给自己买衣服的情况也很多,去年的“双十一”和今年的“618”购物节,为自己买衣服的情况也不少。
时代在进步,时尚也在变化。徐丽艳表示“以前人们认为追求时尚不是正业,现在每个人都是时尚潮流,以前大家都喜欢穿衣服,但我穿什么,都是一望无际的,现在我追求个性多样化,拒绝穿衬衫,真的很感谢新时代,我才是。”要让我们的爱美之心平静下来“。
现在想穿时尚出个性,简直是易如反掌。
借衣服引起的家庭冲突
最近,在服装问题上,张莉莉家的家人之间发生了冲突。每天晚饭后,她和父母都要辩解一句,但谁也说服不了。
「我们观念不同,」张莉莉说。家里的矛盾发生在她因“分享衣橱”而开始租衣服之后。“以前我妈妈不知道省吃俭用就不停地买衣服,说我买了新衣服好几次都穿不下就扔到柜子里了,太可惜了,现在我在手机上下载共享衣服的应用软件,不买衣服了,她还说我借别人的衣服不安全卫生。”说了。昨天给了我钱让商场买衣服。“
张莉莉觉得妈妈落伍了,她妈妈王金玲觉得自己和女儿有代沟,说不能一起去,说了两句就吵起来了。
“以前这个孩子每个月都会买1000多元的衣服,尤其是她参加工作后自己手里有工资,那就是每天给家里送快递,今天一件衬衫明天一条短裤,网购买了大半柜子的衣服,几乎一、两次都没穿,现在又是网购。”我沉迷于在网上借衣服。不卫生,被人知道也没面子,我觉得我家连衣服都买不起。“
1g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