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农业领域,设置智慧农业与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
近三年来,许多涉农院校开始对传统农林专业进行“改革”,积极探索从课堂实验室到田间的培养模式,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业智能装备等新专业层出不穷。目前新农科发展到什么阶段,如何牵住新农科建设的“牛鼻子”?
开设新专业,改造传统农科。
林佳是中国农业大学第一个农业智能装备的学生。他刚刚进入大三,正在和伙伴们一起设计采摘机器人。这是一个农业机械的竞赛项目,可以在指定的长宽值车道内完成采摘指令。他说,“设备型号设计硬件建设都不是问题,难点在于数字化编程。”
大一结束农学基础训练,林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业智能装备专业,开始接触电气技术控制工程智能传感等课程。为什么选择农业智能装备?林佳说:“你没发现现在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了吗?”
在农业生产领域,相对于从业人员比例的不断减少,资源环境成本越来越高。
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全链条参与。
近日,教育部发布《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将生物育种学等12个专业列为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指导专业。《指南》聚焦新型农业人才培养五大领域: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健康农村发展。
“有了好品种,不一定能结出好种子。好种子在生产者手里不一定是好种子。”江苏省种业科技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种业学科负责人张宏圣表示,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遗传育种和分子育种的基础知识,还要能够面向市场,连接产业,掌控种子生产加工运输的全过程。
在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设计中,要求学生全链条参与,防止毕业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曹志军参与起草新型农业指导专业建设的讨论,称“这些指导专业具有突出的跨专业融合特色”。以兽医公共卫生专业为例。一看就是“有农业的和非农业的,有医学的和非医学的。”如果按照以前单一的训练方法,可能不行。曹志军说,“必须引导专业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实现农工科医文的深度交叉融合。”
在浙江农工商大学的玻璃温室里。f大学,安装了一些新的控制设备,如作物营养探测器和传感器设备。学生可以通过农业大数据建立一个控制系统来调节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今年,浙江农业大学的智慧农业专业。f大学首次招生。虽然一个班60人的招生规模是其他传统农学专业的两倍,但招生依然“火爆”。
“要实现绿色高效发展,必须依靠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交叉知识作为支撑。”浙江农业大学现代农业学院智慧农业系主任陆尊福;f大学,坦言家长和学生都看到了这个专业的前景,也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但也给农林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师资储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卢尊福说,“以前农学老师知识背景单一,教授这门专业课的深度没有问题。但是智慧农业涉及的知识面广,更新速度快,既交叉又融合,不得不重新考虑选择
发表评论